作者/賴建宇、黃昭勇、吳挺鋒

勞委會「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」通過,基本工資明年起調高5.03%,至18,780元。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擔心基本薪資調整太快,會造成公司倒閉、關廠。

比較韓國的例子。韓國因為有聯合工會與政府和資方談判,年年調高基本工資。依匯率換算,今年一樣在超商工作一小時,韓國勞工已經比台灣勞工多領兩成薪水。卻沒有傳出企業倒閉潮,失業率甚至低於台灣。

事實上,若超商將時薪從98元調高到103元,全台9,000家超商一年增加4億元負擔,平均一家店一天一名時薪員工僅多付120元薪資,相當於3杯拿鐵咖啡的價格。

【台灣薪資  十年原地踏步】

去年,曾比較到台灣與星、韓過去十年的薪資,世新大學經濟系教授周濟不禁皺眉頭。台灣十年間薪水幾乎原地踏步,別人卻從十年前與台灣人平均薪資相當,如今幾乎是我們的兩倍。

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形容過去十年是台灣「沈鬱的十年」。扣掉物價之後的台灣實質薪資年成長率僅僅0.1%,而星、韓卻有4.5%。連我們最自豪的電子電機薪水也不過成長0.39%。
美國勞工局比較世界主要十六個工業化國家,兩千年後台灣單位勞動成本(也就是企業每單位產出所需付出的勞動成本)下降4.2%,排名十六國最後。

「因為經濟結構失衡了。」十年不加薪,台灣原本成長速度猛烈的內需市場變得脆弱不堪,無法像韓國提供外部衝擊的緩衝。周濟形容,就像雞生蛋,蛋生雞的老問題一樣,大家薪資起不來,眾多內需服務業不敢漲價,不漲價又無法替員工加薪,而服務業恰是吸納最多的就業人口的產業,導致整體薪資像一攤死水。

【物價樣樣漲  只有薪水真的漲不夠】

在經濟學上,把上班族的平均薪資年增率,減去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,代表的是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增減狀況。可以發現,台灣受薪階級的實質購買力,幾乎都是在代表沒有成長的水平線,只有在每年領到年終獎金的那一個月,實質購買力會出現50%、60%的成長,但是過了獎金月,又被打回原形。

70年代,台灣經濟起飛,平均薪資隨著國民所得高速成長,儘管物價年增率超過4%,但實質購買力還是有二位數的成長;80年以後二位數的成長不再,節節下滑;90年以後,幾乎都是在水平線上下,甚至還有五年是出現負成長。難怪上班族的生活愈來愈難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甯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